爭地震測報時效 氣象局增點觀測
爭地震測報時效 氣象局增點觀測 更新日期:
2007/09/21 22:10 地震跟其他天災比較起來、因為無法事前預測、往往會造成很大的災害,而在九二一地震過後、,氣象局不斷改進地震的測報速度,經過八年的時間、測報速度已經縮短將近一分鐘,甚至在不久的將來,可望像日本一樣、發展出預警機制。 小丸子主題曲響起,這可不是氣象局的運動時間,而是大地震來了。全國各地地震站傳回資訊,音樂響起,就可以確定震央以及各地震度,總共花費時間45秒。 地震測報就像跟時間賽跑,縮短一秒鐘、救災時間就多一秒,九二一地震過後,氣象局增設了49個地震站,爭取測報時效,但如果要進步到預測地震呢?就得靠這150個衛星定位觀測站。 觀測站接收衛星資訊,以座標值推出地表位移,長期來說,可以掌握台灣的地表運動,而短期內,氣象局還要發展地震預警系統。 以九二一為例,震波傳遞,首先是出現上下震動的P波,數十秒後,才是讓民眾感受到震度的水平S波。利用兩種震波的時間差,就可以發出預警訊號。 別小看這24秒,日本類似系統已經成熟,一旦掌握P波發出預警,電車可以在S波到達前立即停止、工地也能馬上疏散,甚至學校可以倒數計時,要小朋友避難。 今年日本能登半島、新潟兩次大地震,預警系統就成功在3.8秒內發出警訊,要追上日本腳步,台灣還得投入更多資源。 台灣平均每年發生兩百多次有感地震,九二一之後,雖然即時測報速度大幅進步,但如果投入更多資源,不久的將來,地震也不再是無法預警的無情天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