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風采趣棧
桃園縣社區營造協會 當地文化簡介



要了解桃園的歷史,必須先明白,先頭是有許多困難的。
首先要面對的困難便是史料與記載的缺乏。桃園這個地方在早年主要是平埔族之一的凱達格蘭族人所居住之地。當時並沒有文字的使用,據目前的了解,一直要到漢人入墾之後,才開始有了文字記錄。也因此,要了解過去沒有文字時代的桃園史,除了參考挖掘出土或保留至今的古物以及代代相傳的傳說之外,幾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偏偏這些依據也隨著平埔族的消失而多半埋葬在歷史的灰燼中,是以,要建構沒有文字時代的桃園早年歷史,當然是難之又難。
而有文字記錄的桃園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至1680年「鄭克塽將陳降於南崁構柵防守」的記載,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認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較為有系統,也較為可信,但這也並非絕對,就人性面來看,當漢人入墾,與原住民發生衝突與爭戰,原住民還能期待漢人會在史書上對這些「番仔」嘉言有加嗎?這是了解過去歷史的另一個困難。
有了這番認知後,再來徐步漸進,或許我們對桃園在地的過去,才開始會有一點一滴的累積。
現在,就來開啟這一段桃澗堡史話吧!
這話頭得從何道起呢?就先從地名的探索開始吧!

●遠古─明朝:找不到整個桃園地區統一性的地名,也毫無法律建制的年代。
從遠古以來一直到明朝之前都是,這個地方不屬於任何國家,也沒有「桃園縣政府」在統一管轄。當時台地一帶為凱達格蘭族人的居住地,包括眩眩社、霄裡社、龜崙社及坑仔社(有些人稱此作南崁四社),山區則為泰雅族大嵙崁群等高山原住民所居住。這些原住民對於所居住土地的觀念,與漢人據地為王的想法有極大的差異,若以原住民的思維來看,當時這裡的土地是屬於上天的。
●1662年─1683年:仍然還沒有統一的地名,但已經納入漢人政府的建制了。
大約從明鄭(明朝鄭成功)時代開始,當時這裡隸屬於天興縣(後又改制為隸屬天 興州)。要注意的地方是即使已經有類似桃園縣政府的管轄機構了,然而一方面當時這裡還在逐步的開墾中,土地與戶口的變動巨大,管理十分困難,再加上鄭成功一天到晚想的祇是怎麼反攻大陸,對於台灣地方的管理與經營根本不曾好好用過心,所以桃園這裡基本上還只是一個相當原始,法治不彰的地方。
●1684年─1722年:一府三縣時代
1683年(康熙22年),清政府消滅明鄭勢力,隨之將台灣納入清政府的行政機關體系,往後,桃園便逐漸地走向較為穩定的法律建制時代,1684年(康熙23年),清朝正式設置台灣府,下設三縣,而桃園則隸屬於台灣府的諸羅縣。
●1723年─1737年:一府四縣二廳時代
1722年(康熙60年),台灣發生了朱一貴事件,事定之後,為了加強對台的統治,清政府於1723年(雍正元年)將台灣的政府體系改制為一府四縣二廳,而桃園則改隸淡水廳(當時的縣與廳同級)。
●1737年─1747年:虎茅庄時代,開始出現統一性地名「桃仔園」的雛型了。
1737年(乾隆二年),客家人薛啟隆(也有寫作薛奇龍的)率領鄉眾從南崁港登陸,入墾桃園,範圍包括南崁到霄裡以及龜崙嶺至崁仔腳(今內壢一帶)等地區。
當時此地稱作虎茅庄。以現在的桃園縣實際範圍來看,虎茅庄能否作為桃園的初始地名,當然頗具爭議,然而這樣的爭議其實意義並不大,畢竟這只是一個先民開墾的過程。
●1747年─1785年:桃仔園時代
漢人入墾桃園之後,據說在虎茅庄這些開墾的市街(今桃園市一帶)遍植桃樹,時間大約是1747年(乾隆12年),之後慢慢的便有人將此地稱作桃仔園了,後來則形成桃仔園街。
●1785年─1870年:桃澗堡時代
1785年(乾隆50年)左右,桃園地區已逐漸發展成二大聚落的面貌,此二大聚落分別是桃仔園以及澗仔壢(今中壢),而周圍地區也在逐步的開墾中,清政府遂將二大聚落整併,並各取其聚落名稱之一字合而為堡名,桃澗堡的名稱於焉誕生,這也是桃園早期的諸名稱中,最具代表性的老地名了。
「堡」並非城堡之意,其古法應寫作「保」,是源自於古代「保甲」的制度精神,是清代漢人開墾台灣時期介於正式與非正式之間的一種制度。當時,整個桃園地區除桃澗堡外,尚分屬多堡所轄,例如新屋與觀音屬竹北二堡,大溪屬海山堡,蘆竹則屬八里坌堡。
●1870年─現在:「桃園」出現了。
一:清朝
1870年(同治9年),清政府印行的淡水廳誌出現了「桃園」一詞,如果沒有意外,這大概是桃園此一名詞最早的起始了,但須注意的是當時所稱的「桃園」與今日所稱的桃園,範圍大有不同。往後,漸漸地,桃園總算擁有獨立的完整地名了。雖然,在行政建制上他仍屬非獨立狀態。
○二府八縣四廳時代
1875年(光緒元年),台灣改制為二府八縣四廳,而桃園的建制隸屬也發生了改變,分屬於台北府的淡水縣及新竹縣所管轄。淡水與新竹的界限則是以頭重溪土牛溝為界。
○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時代
1887年(光緒13年),台灣正式獨立建省了,而行政機關也調整為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此時的桃園除隸屬淡水及新竹二縣,大溪地區則納入南雅廳的範圍。
二:日本鬼子來了!
1894年(光緒20年),甲午戰爭爆發,次年四月,馬關條約簽定,台灣落入日本人之手,經歷一段軍政時期之後,1896年開始,台灣設置總督府,開始了民政的統治建制。地方制度進行改制,從清朝時代的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改成三縣一廳,而廳以下的鄉鎮市層級,也進行調整,管理與統轄遠較清朝時代嚴密而完整,台彎的地方制度,自此而大致完備。
○從三縣一廳到三縣四廳時代
從1896年到1901年五年期間,台灣實施縣廳制,桃園隸屬於台中縣管轄,其間僅1897年6月短期間,新竹曾獨立置縣,桃園改隸新竹縣。之後新竹縣又消滅,桃園又重回台中縣轄區。
○廳制時代
1901年,日本政府廢縣廳制,全台灣設置20廳,這一年,桃園總算脫出新竹,獨立而為桃園廳了。
○州廳制時代─現今桃園十三鄉鎮市的雛形出現了。
1920年,日本政府將台灣原有的十二廳改設成五州三廳,此時桃園廳再度消失,納入新竹州的轄區。
當時州以下設郡,郡以下,人口稠密區設「街」,以街為中心之村落則設「庄」,原住民地區則設「番地」。新竹州當時下設大溪、桃園、中壢以及新竹四郡。大溪郡下設大溪街、龍潭庄以及現今復興鄉前身的「番地」。桃園郡下設桃園街、八塊庄、龜山庄、蘆竹庄及大園庄。中壢郡下設楊梅街、中壢街及平鎮街。至於南區沿海的新屋以及觀音二庄,則延續早先隸屬竹北二堡的模式,屬於新竹郡所管轄。
三:國民政府時期
○縣市區鄉鎮時代
1945年,「台灣光復」,國民政府改變日本時代的州郡制,改行縣、市、區、鄉、鎮制,但行政區域範圍則大體上還是延續日本時代的規模,新竹州改為新竹縣;大溪、桃園、中壢、新竹等郡則改為區;街與庄則改為鄉或鎮。
○桃園獨立置縣時代
1950年,台灣實施所謂的地方自治,桃園一地,包括原隸屬於新竹郡的新屋與觀音在內,總數十三鄉鎮,終於脫離多年來與他縣市糾葛不清的隸屬關係,獨立設縣了。自此以後,桃園一詞便與桃園縣之實際管轄範圍完全吻合,成為今日大家所熟知的桃園了。
行文至此,桃園幾百年來的發展過程,算是有一些簡要的基礎說明了。然而敘述的過程中,還是有許許多多的疑問有待進一步追索、詳述。例如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原住民的早年生活史,例如西班牙、荷蘭等「紅毛番」的據台過程,例如原漢的鬥爭,例如閩客的械鬥,例如清政府與日本政府對台的地方經營等等,都是極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此外相關的名詞同樣也有待進一步做說明,例如所謂的土牛溝,例如所謂的堡、庄、街,例如所謂的隘…等等,其他包括農業、經濟、交通、水利、教育、警政、治安、地理…乃至於文學、戲曲、民間藝術、傳說、民間信仰…等,都是想要完整而深入了解桃園歷史者所不可不知的。然而……
就先一步一步的來吧!
資料來源     http://land.ihakka.net/groups/group03.aspx?stationID=115
a 小琳    2006/06/05 13:08    163.027.053.002
尚無回應意見!
回覆內容依時間升冪顯示,改以降冪顯示
未發現任何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