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
春秋戰國時代,齊國派兵攻打魯國,魯莊王和曹劌帶兵抵抗。 當齊國軍隊與魯國軍隊在長勺對峙時,魯莊王準備下令鳴鼓進攻時,被曹劌阻止。 一直到齊軍已經鳴鼓三次,曹劌才說可以夏令鳴鼓進攻。 而魯國軍隊經過第一次鳴鼓,就打齊國軍隊打的落花流水。 魯莊王正要下令乘勝追擊時,又被曹劌阻止。 等到曹劌觀察齊軍走過的痕跡,並爬到高處觀察撤退的齊軍後,曹劌才說可以追擊,果然又把齊軍打節節敗退。 回到魯國後,魯莊王問曹劌為什麼要這樣做。 曹劌回答說:「兩軍短兵交接時,軍隊的氣勢是最重要的,鳴第一次鼓時,是士兵氣勢最旺盛的時候,鳴第二次鼓時,氣勢就減弱一半,到鳴第三次鼓時,氣勢就更弱了。因此我們等到敵人已經鳴第三次鼓,氣勢最弱時,我們才鳴第一次鼓,我方士兵氣勢最強時進攻,自然就能打敗敵人。」 曹劌又說:「兵不厭詐,當敵人撤退時,我們要先觀察敵人撤退的痕跡是否雜亂不一,旗幟是否紛亂不齊,來斷定敵人是否真的敗退,才決定追擊,這才不會重了敵人的埋伏。」 後來的人便借用曹劌的「一鼓作氣」來說明:應該趁著精神旺盛時,將事情完成。 ◎成語解析 比喻人做事情時,應該趁著情緒高漲時,將事情完成。 ◎成語造句 接力賽時,小強一接到接力棒,便一鼓作氣跑到終點,替班上贏得最後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