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自然書房

蒙前村長戴正吉先生以及黃義荃里長委託老庄近日寫成後庄興濟宮沿革,貼於班網,供對後庄文史與後庄廟來歷有興趣者參考。


後庄興濟宮沿革


    後庄中庄前庄三里,位居大寮平原西北,根據雍正輿圖(西元1727~1734)以及地方耆老口述,彼時三庄連成一氣,同聲共禦,互有往來,同屬鳳山縣小竹橋庄。後庄因地勢稍高,自康熙年間即有戴氏一族斫榛開墾,其後發展為多姓村庄。道光十七年,曹謹知鳳山縣,隔年開圳,引淡溪水源,支圳過後庄,漸成米炭之地,其後生齒日繁,信仰需求日增,大帝乃脫離一家之祀,朔望為庄民合祭共禱。據光緒二十年鳳山縣采訪冊所記:保生大帝廟,一在後莊,縣東六里,屋五間,額保興宮,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戴國英修建。後輩學者如中研院林美容者,咸認此為本宮緣由。

 

    保生大帝姓吳名本(音滔),字華基,號雲沖。北宋福建同安縣白礁人,由貢舉授御史。仁宗時醫帝后癒,煉丹救世,蛻化於泉州白礁,乘鶴昇天,其後屢著神異,民間以大道公尊之。乾道元年獲宋孝宗賜廟額慈濟,慶元元年敕封忠顯侯,嘉定元年敕封英惠侯。自明清以來,著以護國祐民之功,受歷朝天子敕封,自真人、真君而尊大帝,永列國家祀典。

 

    割台之後,日人整飭島內交通,明治41(西元1908),縱貫鐵路鳳山至九曲堂間增設後庄驛,大正五年(西元1916)基於軍事之需,公路縱貫道拓寬,鋪以碎石,原後庄三開間兩耳房之保興宮被迫遷移。由於殖民政府倡導神道,對我傳統信仰多所打壓,皇民化運動時期,進行寺廟整理,神佛升天,難計其數。幸有庄民致力廻護,大帝神像暫奉三合院民宅,得保香禋不墜,直至光復初始。二戰結束,台地社會動盪,米珠薪桂,雖物力維艱,庄民仍將民宅改為簡易廟堂,此為公厝時期前後。

 

民國六十六年,社會經濟逐漸好轉,信徒日夥,原公厝更顯仄小,經地方仕紳戴正吉蔡老課發起原地重建。主委黃清村、委員兼會計鄭昆生、總務蔡轉成及林有長等委員四方募款始得重建。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吉日,奉神進宮安座,是為大寮後庄廟,主祀保生大帝,副祀溫府千歲池府千歲天上聖母中壇元帥福德正神註生娘娘,隸祀虎爺。爰是堂廟清靜優雅,雕飾秀麗疏朗,眾神威嚴慈祥,庇祐境緣蟻民。

 

    惟因時代變遷,托兒文教之功已成,寺廟空間使用不敷。大帝神尊,敬奉二樓,自是崇高,然每逢祀典,登上步下,佈置參拜,有所不便。加以省道拓寬,廟埕之外,車如流水,尤其前庭,嘈雜侷促,重建之議再起。民國一百年,承主委戴正吉、委員吳正好提議,繼之里長黃義荃四方奔走,總計募得建廟基金二千餘萬,並獲諸方善信響應襄贊。自  一百月十五日動土,禮聘建築名師與國內巧匠,鳩工庀材,總務工程併交新工組張惠恭、吳深池、蔡武宗主理會計劉昭男主計醵資邱水參主責監工,歷 四年四個,陸續完工。自此正殿護室氣象一新,大帝尊容更顯持厚穩重,副祀諸神濟濟各有定位,同享十方信眾俎豆馨香。

 

 

贊曰  興國庇民仁醫繼孫許保離苦難,濟世安生大帝載懿德興我後庄

是為興濟宮

 

歲次             吉旦

後庄里興濟宮管理委員會眾執事委員      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