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國小健康中心

頭部外傷

兒童頭部外傷的原因
兒童的活動量大,而且頭部的比例較大,平衡穩定性相對也較差,四肢協調性差,因此非常容易發生頭部的外傷意外。如果兒童的頭部受傷,一般性的問題可以自行痊癒,但是出現一些異常表現時,無論外表有沒有傷口,都應立即送醫院檢查救治。在兒童創傷中,以頭面部傷居多。
其主要原因是:
意外事故。
運動時摔傷、跌傷。
在幼稚園上手工課時刺傷。
打架鬥毆擊傷。
刀刃等利器直接傷及頭部。
受傷後的主要特徵:
頭顱外皮有割傷、瘀血及紅腫等。
頭痛、頭暈。
神智不清、昏昏欲睡或處於昏迷狀態。
失去事故發生前之事情的片段記憶。
耳、鼻、口腔有出血或分泌物。
兩側瞳孔大小不等,有時可能有複視現象。
脈搏減弱、呼吸短淺。
頭面部受傷的兒童,一般都應去醫院檢查。如果在家休息,在受傷後2-3小時至1日左右出現下列症狀時,就應馬上送醫院。如:
持續性及劇烈頭痛者。
嘔吐、昏睡、漸進性的記憶力喪失及意識不清者。
平時很調皮的兒童變的太過溫順,而且感覺很疲乏。
胸悶不適者。
單側無力、動作遲緩或四肢協調不良者。
說話口齒不清、視力模糊者。
腹痛或腹脹者。
抽搐及痙攣發生者。
耳內有分泌物流出者。
(註:如無以上情形,仍須繼續觀察三、四個月,若有以上相關病徵出現,仍須立即到醫院求診。)
頭部外傷預防對策
為了預防兒童受傷,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提醒孩子做到以下幾點:
口中含著東西不要奔跑。有的兒童喜歡將鉛筆、筷子、湯匙以及吃完冰棍後的棍子含在口中,與其他兒童奔跑、玩耍,這是極其危險的。稍不注意,這些東西會刺入喉嚨及其它部位。
不要在黑暗或視線不明的地方奔跑。尤其是在斜坡、轉角多的地方,易發生撞傷、跌傷。面部撞傷時,易造成鼻骨骨折。
不要爬到高處或其他有危險的地方。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要從樓房的窗戶或陽臺欄杆處往下看,探出身子更是危險的舉動。
在容易滑倒的地方不要奔跑。有積水或凹凸不平的地方,很容易滑倒,因此需要格外留意小心。
不要在樓梯走道奔跑。在樓梯摔倒造成頭面部損傷的病例逐年增多。這就有賴家長教育孩子在上下樓梯臺階時必須注意,晚上行走更要小心,千萬不能在樓梯臺階上奔跑。頭部和面部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部位。兒童正處在身體的生長發育階段,腦內組織和顱骨還未發育成熟,各種外來的打擊都容易造成腦部損傷。輕者,皮破或瘀血;重者則導致顱骨破裂、腦內組織受損而危及生命。臉部有眼、耳、鼻、口等感覺器官,任何一個器官受損,都將對兒童

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也將深深地影響著兒童身心的健康。因此,家長和老師一定要教育孩子注意安全,預防事故的發生。
頭部外傷的緊急處理:              
評估:受傷因素及程度、意識狀況、生命徵象、瞳孔大小、對光反應、有無外傷出血或口鼻分泌物,肢體有無麻痺等現象。
對大量出血的受傷兒童,應首先止血。
頭部遭撞擊、疑似腦震盪:
保持鎮靜、平躺,使空氣流通、維持呼吸道通暢。若有休克現象勿放低頭部。
對傷口宜用清潔的水洗淨,對無法徹底清潔的傷口,須用雙氧水或碘酒消毒。
挫裂傷:先直接加壓止血,紗布敷蓋、繃帶或三角巾固定,視傷口大小判斷是否需送醫縫合。
局部瘀腫:冰敷、塗抹消腫藥膏。
如有異常現象,應儘速送醫並通知家長。
發給學生頭部受傷注意事項通知單;提醒家長應注意事項。
頭部受到強烈撞擊發生昏迷時,正確的急救措施是挽救受傷兒童生命的重要保證,因此,必須做到:
採容易呼吸的體位:先仰臥,使下頜向上揚起,讓氣管擴張、氣道通暢;再將臉偏向一側,除去嘔吐物,以免阻塞喉嚨。避免移動身體,使其就地平躺。一般不要隨便移動頭部和頸部。
止血:傷口有出血時,用消毒紗布或乾淨的布塊壓迫止血。鼻和耳朵出血,不要用填塞東西的方法來止血,只要擦去血液即可。
使身體保持溫暖:出血較多時,身體會特別冷,所以要加蓋毛毯、被子等物品,使身體保持溫暖。
給予安慰:對於意識清醒的受傷兒童,可以用“不要緊”、“沒關係”的語言安慰他。但不能搖晃和吵鬧,要保持安靜。頭部受傷非同小可,一旦發現小朋友撞傷頭部,應帶小朋友看醫生,以便知悉小朋友有否受到腦震蕩。
頭部外傷病患接受處理後,回家仍應注意下列事項:
患者在三天內睡眠時,需有人陪伴,且每二小時應叫醒一次,並與他交談,若應對無誤時,方可讓其繼續入睡。
食物與飲水量應減少,以免引起反射性嘔吐。